日期:2025-09-11 07:48:04
首先要区分一下“淞沪抗战”和“淞沪会战”。
淞沪抗战发生于“九一八事变”之后,时间是1932年1月28日,又称“一.二八事变”,日本方面称之为第一次上海事变。
淞沪会战发生于“七七事变”之后,时间是1937年8月13日,又称“八一三战役”,日本方面称之为第二次上海事变。
也有把淞沪会战称为“第二次淞沪抗战”的,总之,在抗战历史上的两次著名事变后不久,都在上海爆发了战争。
两次战役中,淞沪会战的规模更大,中国军队投入了70万兵力,而日方约30万。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,中方的伤亡约30万,日本约6万,战后,淞沪地区除租借地外全部沦陷,所以输赢结果比较明显。当然,淞沪会战也有其积极的意义,那就是粉碎了日本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计划。
而淞沪抗战,中国军队是以少打多,峰值的时候是5万多对阵日方近10万。最后的结果,日军被打得四次换帅,伤亡近万,5月份与中方签订了《上海停战协定》。
那淞沪抗战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呢?答案是:中国军人赢了,但国民政府输了。或者说,军事上赢了,政治上输了。
赢了的中国军人,叫“十九路军”。
01
铁军“血脉”
国民革命军初建的时候,八个军里有三个最强,分别是第一军(黄埔系)、第四军(粤系)和第七军(桂系)。
第一军后来发展成了中央军,第七军虽然起起落落,但“李白”桂系一直坚持到了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。而第四军的后续发展最为特殊。
北伐时期,战绩最辉煌的是第四军,所以被称为“铁军”。对“铁军”这个称号贡献最大的有三支部队:叶挺独立团、陈铭枢第10师、张发奎第12师。
南昌起义
南昌起义时,第四军三大主力发生了分化。张发奎当时已升任第四军军长及第二方面军总指挥,而叶挺独立团发展出来的部队和陈铭枢第10师(师长已换成蔡廷锴)参加了南昌起义。
起义军南下时,蔡廷锴带领全师脱离了队伍,这就是十九路军的前身。
十九路军这个番号,是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给的。当时蒋光鼐和蔡廷锴的两个粤军师,在湖南击溃了张发奎和桂系的联军,导致张桂反蒋联军未能加入中原战场,对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所以说,实战证明,铁军的“衣钵”在张发奎手里,但“血脉”在十九路军身上。但最终,“基因”留在了叶挺独立团,以及从南昌起义余部发展起来的红一军团。
02
战力最强的国军之一
十九路军虽然是“杂牌军”,但当时的战力其实比所谓的中央军都要强。打败张桂联军是一个战绩,另一个著名战绩就是和彭德怀的红军打成了平手。
而且,在毛泽东看来,红军是吃了败仗。
在1956年党的八大期间,毛泽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:
“我是犯过错误的。比如打仗,高兴圩打了败仗,那是我指挥的;南雄打了败仗,是我指挥的;长征时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,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。”
土城和茅台的两次战役,杜衡记在《四渡赤水中哪一渡最精彩?》中讲过,而高兴圩之战,发生在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对手便是十九路军。
当时,国民党军在高兴圩围住了红军,形势紧急。但毛泽东敏锐地发现,深入苏区的国民党军已经相当疲惫,而且粮草供应没有保障,于是提出了“打其虚弱”的战略方针。
在这一方针下,善打运动战的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,从十九路军和中央军蒋鼎文部之间的空隙处悄然突破,然后连续转战,前后打掉了国民党军三个师。
蒋介石损兵折将,部队被红军拖得疲惫不堪,再加上广州的反蒋风暴复起,国民党军不得不草草收兵,结束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“围剿”。
就在国军撤退之际,十九路军被红军拦腰截断,总部和前卫五个团被彭德怀包围在了高兴圩,而后续部队被林彪的红一军团拖住。
电视剧《彭德怀元帅》
战斗打得相当激烈,按照大将黄克诚后来的回忆,他目睹过两次伤亡最惨重的战斗,一次是北伐时的汀泗桥之战,一次就是高兴圩。
难解难分之际,彭老总提起马刀,亲自带队冲锋到了第一线。红军的战斗意志大涨,而十九路军逐渐出现了大溃败的迹象。慌乱之中,十九路军总部对外发出了求救急电。
这封急电被红军截获,毛泽东和朱德都松了一口气,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,发出求救急电的国民党军必然已处于崩溃边缘,后面的战斗基本没有悬念。
就因为这一念之间的轻敌,最终让红军吃了亏。蔡廷锴在部队士气跌到谷底之际,也和彭德怀一样,亲自带队发起了冲锋,红军被打了个猝不及防,不得不后退20多里。十九路军得以“死里逃生”。
这场战斗,双方的损失差不多是一比一,所以蔡廷锴认为是“平手”。但对于红军来说,不能全歼敌人,缴获大量武器装备,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,就是“失败”,所以毛泽东说“高兴圩打了败仗”。
能在红军的包围中“绝地逃生”的国军部队并不多,十九路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。
03
一支编制奇特的部队
说起一.二八淞沪抗战,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描述“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、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抵抗。”
一个军的军长不就是总指挥吗?为什么还另外有一个总指挥职务呢?
其实,蔡廷锴的这个军长,不是第十九路军的军长,而是第十九军军长。
国军的“某路军”,是个临时编制,比如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国民党军就有北路军、南路军和西路军,北路军下又有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路军等等。“某路军”之下,是常设编制的几个军或几个师。
但十九路军的下辖部队只有一个军,名字叫“第十九军”,不仅是“独苗”,还和“上级”一个名字,这在国军中很少见。
蔡廷锴、蒋光鼐
十九路军成立的班底,是中原大战期间蔡廷锴的60师和蒋光鼐的61师。所以改编完之后,就是下面这个奇特的结构:
十九路军的总指挥是蒋光鼐,管着第十九军,军长是蔡廷锴;蔡廷锴又管着60、61两个师,师长分别是他自己和蒋光鼐…
这是一个责权交叠,极易发生扯皮的架构,不得不让人怀疑,蒋介石这是有意为之。
好在,蒋光鼐和蔡廷锴的合作一直亲密无间,不久后还双双辞去了师长一职。
04
开端:双方都没准备好
先说一下粤系的第十九路军为什么会出现在淞沪战场。
因为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沦陷,蒋介石的不作为引发了民众和党内外的不满,他不得不第二次通电下野。这个过程中,宁粤对立再次形成,粤方在与南京政府的谈判中,争取到了由陈铭枢来担任京沪卫戍司令一职。
如前所述,陈铭枢是十九路的前身:北伐军第四军第10师的师长,这便是十九路军从江西调防至南京和上海地区的背景。
淞沪抗战的“导火索”,是日本女间谍川岛芳子策划实施的“日僧事件”,这个本文不详述了。总之,这起事件就是日方故意制造的事端,然后借此向国民政府施压,逼迫中国军队撤出上海。
那南京政府决定撤军吗?撤的。十九路军服从命令了吗?服从的。
1月23日,军政部长何应钦即下令十九路军在5天内撤防至上海南翔以西,蒋光鼐、蔡廷锴等人虽然倍感屈辱,但也表示会服从命令。
那后来为什么又打起来了呢?
因为那时日军的骄纵狂妄之气已经达到了顶点,前有“九一八”,现有国民政府的软弱退却,让日本海军生出了要在中国军队身上“捞战功”的念头。于是,未及十九路军撤出上海,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对闸北的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。
但日军没想到的是,这次碰到了“硬骨头”,他们的进攻,对南京政府来说可能没有思想准备,但十九路军其实在1月中旬就开始了抵抗日军的军事部署。
枪一响,哪还有什么撤退的道理?蒋光鼐、蔡廷锴连夜步行赶到了真如车站,设立指挥部,并命令后方部队掉头向上海推进。
日军来势汹汹,地上有装甲车,天上有从航母上起飞的飞机,但十九路军更是憋了一股子劲,曾经的北伐铁军,击碎了日本人对“中国军队”的错误印象。
29日,十九路军发起了反击,并一度攻占了日军陆战队司令部,日军的首次进攻宣告失败。
日军这才发现,这场被突然挑起的战争,真正没有准备好的是自己。
05
中盘:增兵和换帅
淞沪抗战的“中盘”,持续了整个1932年2月,日军的“主旋律”就是不停的增兵和换帅。
第一次增兵有3000多人,仍是海军陆战队,但新一轮总攻再次被十九路军粉碎,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被撤职。
第二任司令还是海军,名叫野村吉三郎,但日军的增兵中已开始出现陆军,并且总兵力达到了万人以上。这一次日军的目标是蕴藻浜,意图切断十九路军吴淞与闸北之间的联系。但在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下,野村的计划落空,这个司令上任不到10天,也被撤了职。
日军的第三任司令换成了陆军中将植田谦吉,随他而来的陆军第九师团有万余人,此时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已超过了3万,与十九路军基本持平。
植田的计划是“中央突破”,也就是以江湾为中央,吴淞在右,闸北在左,只要攻占江湾,即可分割中国军队。
这个时候的十九路军已经不是“一脉单传”了,它下面有了两个军:蔡廷锴的第十九军和张治中的第五军。
第五军是2月16日抵达上海的,这是淞沪抗战中唯一一支援军,兵力万余人。军长张治中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,主动请缨成为了这支援军的指挥官。
如果您看过曾经热播的电视剧《雪豹》,应该会记得,这部剧的开始即是以淞沪抗战为背景。男主当时是名大学生,到前线去慰问十九路军。
然后恰巧见证了第五军对十九路军的支援。
后来,男主弃文从戎,入读的便是张治中担任教育长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。
言归正传,日军第三任司令植田的中央突破计划也没有成功,反而造就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庙行大捷。
植田选择打庙行,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刚抵沪的第五军更好对付。
驻守庙行的是第五军的88师,这支部队由税警总团改编而成,是后来远征军中的第38师,以及蒋介石“五大主力”之一的新一军的前身。当时的师长是俞济时,副师长李延年。后来在滇缅战场上扬名的孙立人,此时是独立旅旅长。
庙行一战,俞济时和李延年都亲临第一线督战。16年后在淮海战场败退逃窜的李延年,曾经也是一名热血战将。
此战大捷,不仅因为88师英勇善战,也因为友军的无间合作。蔡廷锴在自己防线吃紧的情况下,还是派出了一个旅的兵力策应88师。
最猛的是原本驻防蕴藻浜的87师宋希濂旅,他带领一个团增援庙行,直接从侧翼向日军司令部发起猛攻,完全出乎了植田的意料。宋希濂曾深夜兵谏何应钦,请战支援淞沪,所以战斗意志非常旺盛。
右侧大箭头的261旅即宋希濂旅
庙行之战,日军伤亡超过了6000人,王牌部队第九师团锐气尽失。
没有悬念,植田就此下台,换上来的第四任司令是菱刈隆大将。但这位大将,没几日就中风身亡了,于是日军不得不第四次换帅,新上任的第五任司令是白川义则大将。同时,日军对上海增兵4万,总兵力已接近10万。
06
尾声:停战协议
白川到任后,利用日军的兵力优势,分兵偷袭了上海西面的太仓浏河,导致淞沪国军腹背受敌,不得不全线退守,以待援军。
但援军没有再来,虽然当时的国军有200万兵力。满以为可以杀回去的十九路官兵,等来的是停战协议。
这个协议算是一种胜利吗?表面来看,上海没有因此战而沦陷,似乎是一种胜利。但协议规定中国军队只能驻留昆山、苏州一线,也就是不能进入上海这片中国领土,实在是很难用“胜利”二字来定义。
这就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失败,而胜利的只是中国军人。
淞沪抗战,不论是第十九军还是第五军,高级军官都在第一线指挥,战士们不惧生死,奋勇抗战,许多前线连队战损过半都没有撤退,甚至有敢死队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,战斗意志令敌人胆寒。
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旗舰,被十九路军敢死队潜水炸伤;民间组织的义勇军举着大刀,就敢和日军拼命;上海老百姓对国军的物资援助,正如《雪豹》开场中那般热烈。蒋光鼐曾感动地说:“此同仇敌忾之心,使吾人感奋欲涕!”
停战后,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,再次领受了“围剿”红军的任务。
1933年10月,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期间,毛泽东、朱德在瑞金会见了蒋光鼐的代表,签署了《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》。11月20日,蒋光鼐在福州成立了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”,公开反蒋,这就是著名的福建事变。
事变失败后,蒋光鼐出走香港,蔡廷锴远赴海外,十九路军短短四年的历史就此终结。
四年后,淞沪会战爆发,国军在三个月后向西撤离,有一个营奉命在四行仓库断后掩护。这就是“八百壮士”的故事。
带领这八百壮士的是88师524团的团长谢晋元,淞沪抗战期间,他是十九路军蔡廷锴部的一名连长。
新宝优配-广西股票配资一览表-股市怎么加杠杆交易-股票配资真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